屏東3鄉推家庭農園 自給自足兼顧生態永續 | 地方 | 中央社 CNA

2024/9/22 20:13(9/22 22:41 更新)

屏东科技大学森林系教授陈美惠(左)21日讲座主题为「森林限定的林下好物与自给自足的家庭农园」,分享她过去20几年深入山林部落,陪伴在地居民善用环境,从事永续山林并有产能的经济生产。中央社记者黄郁菁摄113年9月22日
屏东科技大学森林系教授陈美惠(左)21日讲座主题为「森林限定的林下好物与自给自足的家庭农园」,分享她过去20几年深入山林部落,陪伴在地居民善用环境,从事永续山林并有产能的经济生产。中央社记者黄郁菁摄113年9月22日

(中央社记者黄郁菁屏东县22日电)屏东科技大学森林系教授陈美惠深耕社区林业20载,去年底推广家庭农园理念,今年在屏东雾台、玛家、牡丹等3乡推行;盼找回过去自给自足与分享文化,并兼顾生态永续。

陈美惠过去20年间走入社区部落,推动社区林业计画,曾辅导垦丁社顶部落、雾台乡阿礼部落作生态旅游,也曾带领学生钻研森林养蜂、种植段木香菇、建立山林畜牧养鸡技术体系等,为友善环境林下经济找实践途径。去年底她开始推广家庭农园理念,今年起在屏东雾台、玛家、牡丹乡推动家庭农园打造计画。

陈美惠21日讲座说明,家庭农园是混农林业的一种,指在家庭周围、或离住家步行距离之内一小块土地上耕种,是密集式多层次农林混作,可在自家屋顶、窗台、家庭周边畸零土地或农地,栽种可食用或使用的树木与农作物。家庭农园也是种食物森林、食物庭园或可食地景;更是种生活方式,提供自给自足和粮食安全,是集农作物、林木种植、畜禽饲养、渔业养殖于一体的系统。

今年56岁的陈美惠说,她这一代的人跟家庭农园有许多互动,小时候曾被土虱扎到手,酸麻又痛难以入眠,家中长辈采摘药用植物「落地生根」,捣碎敷在伤口才消红退肿。家庭农园中也蕴藏许多有文化内涵的植物,比如聘礼中象征招来贵子的美人蕉,以及婚礼时礼车上绑的竹子象征贞节、甘蔗表健康,都是童忆。

陈美惠说,家庭农园也有许多好处,它是新鲜、安全、有机食物来源,可全年提供食物,并减少家庭在食物支出可达40%左右;可保护生物多样性,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;是良好身心锻炼、提供放松休闲空间,实现成就感及创造力;且是种永续生活方式,减少碳足迹;并能增进社区互动交流、作为教育学习基地,培养孩子实作技能及环保意识。

在现代生活框架下,家庭农园渐少,陈美惠盼在尚未完全消失前,建立示范模式以作全向性推广。她去年底在牡丹乡调查21个家庭农园,提倡更多家户恢复同样耕作方式,目前3乡各有10户响应。

陈美惠说,为让家户愿意管理,结合林业保育署屏东分署及农改场等单位提供技术协助与苗木,恢复种植后家户可发展食农教育、社区游程,除可自给自足外,也可成为旅游体验产品,在兼顾生态、生活、生产的模式下开发林下经济。

来自雾台乡的鲁凯族人卢惠美是响应家庭农园的家户之一,她说,母亲年迈且女儿生病,希望将家中荒废的耕地变成疗愈天地,三代一同经营芳疗、食农教育。加入计画后盘点农园中所有植物,学习植物在祖先生活中、现代社会,以及国外的各种运用方式,将植物运用最大化,如以构树皮作食器与艺品、月桃叶作编织,多种原生种植物作纯露与精油;从中领悟到人需要的不多,只要足够认识身边的东西。

虽然目前推行地点皆在原乡,陈美惠说,都市居民也可在屋顶、阳台、骑楼下等处以容器栽培。不仅可达绿美化效果,若家家户户都投入,便能形成绿色网络为生物营造栖地。

推广家庭农园下一步,陈美惠打算完成家庭农园碳汇量测与计算。她说,目前学界尚缺混农林业碳汇计算,方法学建构起来后,可作为山村农业转型依据,鼓励坡地农业朝混农林业发展,特别是在需要水土保育之处。 (编辑:李淑华)1130922

中央社「一手新闻」 app

iOS App下载Android App下载

本网站之文字、图片及影音,非经授权,不得转载、公开播送或公开传输及利用。

Source link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